時下,質疑與批評,已隨身碟成為社會輿論的常態。以質疑求真相,以批評促改革,常常收效顯著。但近日,某些對慈善事業的質疑與批評卻屢屢被證明失之偏頗,最終“誤傷”了人們捐助困難群眾的積極性,得不償失。
  當竹北買屋颱風肆虐、當地震來襲、當洪水咆哮、當旱情告急,處於困境的人們翹首渴盼著帳篷、食品、藥品等生活用品。這時候,盡最大可能激發人們的捐助熱情應該擺在第一位。眾人拾柴火焰高。大家何妨先行善,後質疑?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是我們的優良傳統。災難摧毀了別人的家園,淚水卻模糊了我們的雙眼。此時此刻,人內心深處的善噴薄欲出,往租房子往率性而為,不會思前想後。
  質疑者擔心善款是否會被貪污、挪用,能否真正到達需要的人手中,也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擔心如SD記憶卡果由來有據,當然可以通過公眾媒體或自媒體曝光,呼籲他人警惕某些“有貓膩”的慈善機構或借慈善之名行騙者。但質疑者若僅憑道聽途說便做“有罪推定”,批評者若“只見樹木、不見森林”,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也未免刻薄。
  對負面信息“寧信其有,不信其無”,在網絡時代教訓不少。7、8月份,颱風登陸華南沿海,地震突襲雲南魯甸,當善良群眾忙著為mSATA災區人民捐款捐物的時候,卻總有些謠言和質疑在干擾大眾的視線。
  我們應該警惕那些謠言或話題製造者,他們只顧利用災難的高關註度來擴大自身影響,卻完全沒有考慮災區群眾的切身需要。我們也應警惕網絡謠言或無端質疑迅速傳播的土壤,那就是人們對有關機構總抱著“有罪推定”的心態。
  誠然,某些人貪污挪用善款的情況的確存在,但個人能代表機構嗎?幾個人能代表中國整個慈善事業嗎?肯定不能。但在輿論場中卻並非如此,一顆老鼠屎,立刻就能攪壞一鍋粥。一個未經證實的貪污挪用事件,就能引爆大眾對整個慈善事業的質疑。
  我們常說,世上還是好人多。套用這句話,從事慈善工作的人肯定還是好人多。當他們不顧危險為災區忙碌奔走,送錢送物時,如果還要承受“莫須有”的罪名,空穴來風的質疑,難道不會感到心寒?
  許多“習慣性質疑”者都聲稱,自己出發點是好的,是希望質疑能促進中國慈善事業的管理透明化、規範化。但無休止、無根據的質疑,只會讓中國多數慈善機構失去大眾信任,只會讓許多有意為善者在行善前止步。
  慈善,是人性最美麗的光輝,是人類社會彌足珍貴的情感。慈善事業,是人們將善性轉化為善行的橋梁。儘管我們習慣了以質疑與批評的視角來觀察社會現象,但對慈善,不妨以善意之眼看待,在證據確鑿前別匆忙下結論。
(編輯:SN09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m84umpv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