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級非遺傳承人許慶石在製作關帝金木雕。 朱少文 攝
  中新網東山7月15日電 題:福建東山銅陵古城“鄉愁”漸濃
  作者朱少文張藝生張羽
  一座古城比所在縣的歷史(東山建縣於1916年)還長,一個全縣最小面積的鎮卻擁有全縣最多的人口,一座古城擁有的歷史、文化、名人、文物幾乎代表一個縣,這就是福建省東山縣古城銅陵鎮(舊稱銅山)。在東山美麗的生態旅游海島建設日新月異的今天,銅陵鎮卻堅持“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讓古城鄉愁日漸濃。
  復興計劃鄉愁味濃
  始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的銅山古城雖僅有5.24平方公里,但這彈丸小鎮卻鐘靈毓秀、人傑地靈,歷史底蘊厚重,文化遺產豐富,是一座聞名遐邇的海疆軍事重鎮、旅游風情古鎮和歷史文化古城。據史載,銅山先後誕生進士17名、舉人80名、貢生86名、秀才800名;現存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2處,縣級28處;市級以上非物質文化遺產11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9項。
  不久前,國家文化部批准了福建省編製的《閩南文化生態保護區總體規劃》,銅陵鎮成東山縣唯一被列為實施整體性保護的重點區域。以此為契機,銅陵鎮正式啟動《銅陵歷史文化名鎮復興計劃》,併成立了“銅山古城文化發展促進會”和“銅山古城文化發展基金”。在編製《銅山古城控制性規劃》的基礎上,銅陵鎮謀划了25個文化發展項目和古城保護修複項目,將打造成頗具閩南鄉愁的旅游風情古鎮。
  編髮第一期《銅山古城文化會刊》是銅山古城文化發展促進會秘書長許培斌近階段最重要的工作。他說:“古城過去有歷史,現在有遺存,將來有機遇,我們的會刊一定要編出閩南味,讓人記得往鄉愁!”
  破除糟粕立存精華
  聞名遐邇的風動石景區古城外,總共有1萬多丘墳墓被免費遷往公墓區。隨後,此處加建了濱海木棧道、非遺展示廳、文化走廊,旅游體量倍增。當地還把“美麗銅陵”建設行動與“兩違”專項整治活動結合起來,該鎮對嶼南灣畔17家鮑魚場和14處違章搭蓋進行拆除,對風動石景區入口廣場、關帝文化廣場等8個片區135畝拆遷改造,全部妥善安置,沒留下“後遺症”。
  風動石景區入口廣場右邊山坡上破舊的民居與美麗的景區形成強烈反差,政府集思廣益,斥資270萬元對山上119間民居外牆立面進行統一規劃設計,加固防滲處理後,噴塗仿大理石漆,從而與旁邊的銅山古城牆形成統一風格。在廈門工作的陳先生聞訊後立即租下一民居並改造成旅游民宿兼休閑吧——海角驛站,生意火爆,成為當地旅游一新亮點。
  破為立,去除糟粕存精華。目前,東山關帝廟、抗戰烈士陵園、五里亭、孫家大院等古跡已修複完成;唐朝彞故居、黃道周故居等正在進行修複;頂街明清古街規劃設計方案已完成,將按明清風格對頂街進行改造提升,並修複具有430多年曆史的“綸章垂耀坊”。在古城風貌改造中,當地政府始終按照修舊如舊的原則讓古城保持原有風格,為的是讓更多的地方能記得住鄉愁。據悉,根據《銅陵歷史文化名鎮復興計劃》,該鎮爭取在三年內進入全國曆史文化名鎮行列。
  接力鄉愁形成亮點
  時下正是酷暑,為了防止氣流的影響,許慶石關上空調、風扇、門窗,開始為廈門游客訂購的金木雕關帝君像上金泊。
  作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許慶石的金木雕絕活都是純手工的,在他的言傳身教下,他的老婆、女兒也都掌握了這項技術,併成為得力助手。與許慶石一同在七星路銅陵文化城創作與經營的還有書畫、剪紙、貝雕、海柳雕等多種工藝,這裡逐漸形成一個新興的旅游點。
  為讓富有鄉愁的傳統文化得到傳承與弘揚,銅陵鎮實施了“一二三”工程,即“一音一曲一歌冊、二居二館二陵園、三亭三冊三書院”等18個文化保護與傳承項目。目前,《<銅山志>註譯》、《<黃道周年譜>註譯》、《唐朝彞》和《蘇峰拱秀》等“愛我銅陵”系列叢書已出版。國家級“非遺”——東山歌冊已建立傳習點2個,培養老中青少歌手38名,並已多次走出國門到新加坡等地傳遞“鄉愁”。該鎮還開通銅山古城網站,為外界打開一扇瞭解銅陵歷史文化,尋找鄉愁,旅游咨詢的窗口。
  遠離家鄉20多年,在福州大學城任教的林老師,每次放假回來總愛到街上吃銅陵的特色小吃。據悉,銅陵鎮里正在孫家大院旁打造舊戲院夜市,將把蚝仔煎、燒腱靈、貓仔粥、霄米、和合包等幾十種富有鄉愁味道的小吃遷入夜市集中經營。林老師說,“逛銅山古城,賞非遺表演,購工藝精品,品風味小吃,住海濱民宿,古城的鄉愁味正濃。我願做家鄉旅游的代言人,介紹更多的朋友來古城做客!”(完)  (原標題:福建東山銅陵古城“鄉愁”漸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um84umpvru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